郑云端:做个“理工范儿”的HR

作者:郑云端

来源: 一撇捺

序.  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HR的同事经常困惑,如何专业地计划、跟踪、和呈现自己的工作。

很多HR同事的述职都是描述性的:“本月优化了招聘流程,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本周组织了三次培训,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顺利组织了本季度绩效考核,按时完成了调薪和晋升流程”...... 。还有HR同事干脆就晒晒苦劳:“本周加班n次,每天都是最后离开办公室”。

以上,我称之为“中文范儿”的HR。充满了文字描述,但是缺乏原点、逻辑、指标、数字。这一类的HR工作规划或者述职,因为缺乏结果导向,缺乏过程性指标,也很难衡量投入产出,所以很难获得业务团队的共鸣,进而难以获得相应的关注、资源、和认可。

管理,之所以称为管理,是因为可以量化,可以评价,可以对照。科学之所以称为科学,也是因为可以量化,可以评价,可以对照。管理,不完全是科学,也有艺术和模糊,但是总之要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变得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失去了沟通和执行的效率。

与“中文范儿的HR”对应的,是“理工范儿的HR”。也就是在规划、跟踪、评价、和呈现工作的时候,能够以量化为基础,有逻辑、有数据、有分析。

很多刚开始职业路程的同学,经常问几个问题:“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规划我的工作”,“我应该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这样的同学希望上级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勤奋地去做就好了。但很多时候上级更希望你能够自下而上的提出来,而不是不做思考地、思想上懒惰地提问。

这个思考的原点,就是找到自己的客户。如果明晰自己的客户是谁,明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工作的方向、目标、指标也就清楚了,策略和行动也就清楚了。


1.     HR的客户


多数公司,价值观的第一项,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或者“客户至上”,或者“客户第一”。价值观,对公司而言,不是道德良善,而是战略路径。也就是说,当你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时候,就去观察和思考客户需要什么。“客户至上”, 是一个工作上的战略指向。任何时候偏离这个指向,组织、团队、和个体都会走弯路。

HR,作为一个内部赋能与支持的组织,客户,就是组织内的各级主管。他们在队伍的选、用、育、留等方面,需要HR的支撑。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各级主管,是HR的B端客户。

用户,就是组织内的全体员工。HR所有的产品、政策、制度、流程、行动,最终的消费者都是员工。员工的诉求包括收入、发展、氛围、入转调离的体验等等。员工,是HR的C端用户。

B端客户,更多关注效率和成本。C端用户,更多关注品质和体验。

针对C端用户,后续会写一篇“有人文精神的HR”。本文,更多是如何服务B端客户。 

找到客户和用户是谁,HR的使命也就清晰了。


2.     HR的使命




HR的终极使命, 是“找到并传承组织的基因,让组织生生不息”。从这一点上讲,HR的终极使命是“组织文化”,而不是组织和人才。组织和人才,只是组织基因和文化传承的载具,而不是目的。但是这个使命的描述,可能过于自私,没有兼顾用户的诉求,很难形成组织共有的精神动力。

所以平衡下来,HR的使命,是“吸引、激励、挽留最优秀的员工,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HR的核心任务,是处理B端和C端的关系。实现双方长期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双赢。

要实现这个使命,HR需要遵循以下两个核心策略。


3.     HR的核心策略


HR的核心策略一:是“人才的正循环”


这个策略在上篇文章“人才理念与人才策略”中已经阐述过。“高标准人才”、“高效能产出”、“高回报”,三者互为首尾,形成正循环。成功公司,以高标准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回报人才,而得以延续。

我们要追求卓越,第一要坚持人员高标准;第二就是在这一点上不能摇摆。

一个吸引一流人才的企业最终会成为一流企业。一个吸引二流人才的企业最终会变成二流企业。


HR的核心策略二:是形成“总人工成本占比与单人薪酬成本的剪刀差”


总人工成本占业务收入比,为B端客户所关注。B端客户,在本能上,希望降低一切成本。而且,这个本能很难突破。但是,突破的都有大成。

单人薪酬成本,,为C端用户所关注。C端用户,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本能上,会流向薪酬收入高的组织。而且,情怀很难取代本能。成功的组织,单人成本都高于同业。

哪个组织,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这对矛盾,就会在更高的维度上形成压倒性的竞争力。解决的诀窍,简单说,就是“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拿三个人的钱”。

无论是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还是任何传统行业,所有成功的组织,无一不是创造性解决了这个分配机制。总人工成本占收入比,是一次分配机制。单人薪酬成本,是二次分配机制。

在地产行业中,曾经行业龙头标杆企业的总人工成本占比,在收入的1-2%。但是今天地产前10的后起之秀中,人工成本占比4-10%的比比皆是。正是一次分配机制的策略性慷慨,带来了二次分配的超高行业竞争力,让地产行业在过去十年,成为人才高地。也让部分企业,在过去十年,冲进了地产前三十名。


4.     HR的四种类型


HR作为一个职能,在不同组织里被赋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组织的HR团队,其人员构成差距巨大。某种意义上说,不同HR团队的人员构成,可能是在不同组织内,方差最大的职能之一。

HR基本有以下四种定位:交付型HR、专业型HR、战略型HR、文化型HR。

交付型HR,要完成HR的基本功能。就是完成基本的招聘、入职、发薪、行政、离职工作。交付型HR,要直接进入操作运营层面。创业型组织,需要交付型HR。



专业型HR,要完成交付型HR团队,从操作运营层面,向体系建设、政策管理层面的转型。也就是说从招聘向招聘管理转型、从培训向培训管理转型、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型。并开始建设完整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 HR三支柱管理模式、HR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系统。向规模化和职业化转型的组织,需要专业型HR。

战略型HR,就是能够与业务领导人形成伙伴关系,能够带领HR团队打大仗的人。例如国共争夺东北,共产党能够在一年内从20个核心干部,发展到百万大军,并能够夺取战役胜利。战略型HR,要能够算大账,要有投入产出的意识和管理能力。业务和组织转型的组织,需要战略型HR。


文化型HR,就是能够寻找、塑造、传承文化基因的HR。通过一系列的组织、人才、激励机制,让组织具备特有的、生机勃勃的、自我革新的文化。文化型HR,并不仅仅是组织的传声筒和宣传者,而是文化的识别者、宣传者、示范者、塑造者、和规范者。基业常青组织,需要文化型HR。


5.     HR的“三张报表”


在商学院上课的时候,“组织管理”排在“财务管理”后面,往往是一个悲剧。一方面,每个学员都觉得自己带过团队,组织管理自己都懂。一方面,觉得财务核算与记账,有点搞不定,从而产生敬畏。更重要的是,大家更愿意算钱,直奔结果。但是组织管理,恰恰是过程。在公司各部门述职过程中,有很多HR和财务,估计会有同感。

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概是HR和财务的关系。

在优秀的组织当中,我见过严肃对待组织管理的。每一个主管,甚至每一个员工的述职和规划,都要复盘和规划三个维度:业务维度、组织维度、价值观维度。而且组织维度和价值观维度,在绩效评估中,占比很高。

在卓越的组织当中,我见过严肃对待文化管理的。每个季度、半年度、年度,公司高层,要复盘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找出优势与不足。不同高管轮流,向全公司做复盘与汇报。

但是财务管理有三张报表,组织管理总是显得有点“中文范儿”。HR需要自己的“三张报表”,分别对应人才队伍、组织机制、文化价值观,这三个HR的核心产品。


HR报表一:人才资产表


人才资产表,要有效盘点公司的人才结构。更多是盘点公司人才队伍的规模和品质。例如业务一把手的规模和品质;专业干部队伍的规模和品质;员工队伍的规模和品质。规模一般是指数量,品质一般是指绩效、司龄、学历、年龄;

对于公司业务发展关键的人才队伍,要建立起观测指标,并在公司最高层面定期复盘。


HR报表二:组织效能表

组织效能表,要衡量一个组织效率(战斗力)。一般是人均收入、利润、业务量,衡量单人生产率。还有元均收入、利润、业务量,衡量单位人工成本带来的回报效率。所有的人才、组织、文化策略,所有模块的政策、项目、和行动,最终要以组织效能来评判和衡量。

即使公司要规模性扩张和策略性亏损,组织效能指标也应该始终是HR决策的最基本商业逻辑和财务逻辑,而不应该是“蒙眼狂奔”。

在地产行业中,组织效能高的公司,人均销售额能够达到一亿元,人均利润能够达到1200万元。组织效能低的公司,仅能达到以上公司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忽而大规模招聘,忽而大规模裁员,这个公司可能就是在人员规划的时候不够理性和科学。这样的人力资源规划,伤害的不仅仅是直接财务成本,更伤害了组织更加珍贵的资产“雇主品牌”。组织效能高的公司,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穿越周期的能力,都更高。


HR报表三:人才流动表


人才流动表,是衡量组织文化氛围的。是组织的精神资产和精神动力,是组织的长期资产。

很多公司用“敬业度指数”、“员工幸福指数”、“员工NPS指数”、“员工吸引力指数”,其实最终都不如“员工流失率指数”。

“员工流失率指数”是一个客观刚性指数,是员工“用脚投票”的态度和结果。相比以上其他指数,更难被影响。

当然以上其他指数,可以作为组织文化和精神资产的组合参照指数。

很多人希望用“主动流失率指数”、“绩优流失率指数”取代“员工流失率指数”。以上指数都有独立细分参照价值,但是都不能取代“员工流失率指数”。

员工总体流失率高,综合反映了组织管理全流程的问题。从人力资源规划、到人才招聘甄别、到人才培训发展、到员工薪酬激励、到员工服务体验、到直接上级关系。不关注员工流失率的组织,在财务成本和精神资产方面,都会付出严重代价。

在大型组织当中,员工的内部流动,都体现了不同内部组织的文化价值观氛围,以及精神动力。


6.     HR的运营指标体系



提出方向容易,如何运营落地很难。

越来越多的CEO发现,人才策略、组织策略、文化策略,很容易理解,也容易流传。但是如何通过文化、组织、招聘、培训、绩效、薪酬、人事、行政各个模块的运营,来最终落地形成所需要的人才、组织、文化策略,变得更为基础、关键、和紧迫。

在大型人力资源团队中,因为模块很多,团队很多,每个人看到全局的能力不同。造成很多HR的同事,不知道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如何衡量自己的结果、以及对公司或者对客户的最终价值。

如果说“三张报表”,呈现的是组织管理的“结果性指标”,那么各模块的指标就是“过程性指标”。只有“过程性指标”指向清晰、逻辑闭环,“结果性指标”才会达成。

无论是“结果性指标”,还是“过程性指标”,在设立的时候,都遵循规模、效率、品质三个维度。这一点上,HR的指标设置,和业务的指标设置逻辑,并没有本质不同。

数字性指标是重要的。指标,会为业务团队、HR团队,提供清晰的努力方向,反馈差距,找到原因和方案。

在HR团队做规划的时候,我一般建议要遵循:“使命定位”、“指标体系”、“项目与行动”、“团队配置”。这四个维度,一般会帮助团队找到核心价值、目标、行动、和需要的团队构成。后续会专门阐述这个专题。




推荐阅读:

“真高管”拥有更为开放底层操作系统,更不惧“失去”
真伪高管的关键区别在于思维模式的完整度和竞争性
房晟陶:CEO就是公司的CHO,这个说法对吗?
房晟陶:要产生德才兼备的将才,必须既要、也要、还要
房晟陶:外聘高管成活率低,这个问题的命门是什么?



对组织、文化、真高管等议题感兴趣?


敬请关注

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




点击即刻报名

*以上为系列课程的公开课排期。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还有专为企业领导团队设置的工作坊式内训课程,欢迎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