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这些频频“聚会”的老板究竟想干嘛?

“看不到的价值比看得到的价值更重要。这时候要产生一个感觉,就是大家在同一条船上,都在水深火热中,‘You are not alone’。”


撰 文 | 蒋晓捷,王靖怡


中国企业界有一个“神秘兮兮”的群体,20位左右身价不菲、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经常定期会面,而且持续了十年之久。几番探听才得知,原来这个组织是一个「私人董事会小组」,并且是私董会进入中国以来,最古老的一个小组——传说中的「中国私董会001组」


为了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变化,这个运行了10年的企业家小组,要史无前例地定期开展“线上私董会”。我们有机会列席参与了全程6次会议的始末,并且在每次会后都与小组教练、有着“总裁教练第一人”赞誉的张伟俊老师进行了交流。


因此可以和大家说说,从一种猎奇的旁观者角度,我们都“窥”到了什么。


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01

2小时的「线上会议」


2月中旬一个周日的下午,15:48-15:58之间,19位企业家陆续登陆了线上会议室。


他们当时分散在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大连、香港、东京、冲绳……甚至还有几位分别从伦敦、温哥华、纽约接入。


15:59分时,还有最后1位组员没上线,有人问到:“今天没准时上线的要罚钱吗?”


不及教练张伟俊回应,最后一位组员也登陆了,全员20人到齐。


这些准时报到的组员,除了一家国企和一家外企的CEO外,主体是十八家营业额从几十到几百亿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掌舵人,其中有小组001号成员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有估计大家都品尝过的餐饮品牌“真功夫”董事长潘宇海,有把一个小零件做到全球第一的中国制造业代表金轮股份董事长陆挺,有88年出生的面膜大王WIS品牌董事长黎文祥,有几乎所有国人都用过的国民文具品牌晨光文具董事长陈湖雄,还有疫情期间刚在纳斯达克完成IPO的慧泽保险董事长马存军……


这次会议有三个目标:

1.了解真实的疫情。

2.了解疫情对企业造成的伤害。

3.了解各企业采取的对策。


一上来,企业家们被要求“形容下你所在的城市”,可以从「平静」「焦虑」「恐慌」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大家纷纷依次回答,有的说“平静中有点紧张”,有的说“市民轻微焦虑,企业家十分恐慌”。


其次,用两个词的组合“形容下你和高管团队的状态”,除了受到疫情极大直接影响的行业如餐饮、文旅外,企业家们听起来都比较镇定。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为了让大家“了解真实的疫情”,教练张伟俊邀请了一位小组成员熟悉的医学专家进行了10分钟的分享,最关键的信息是“湖北和武汉的真实情况被严重低估了”,这是在武汉公布确诊数字大幅增加之前作出的推断,直接影响了小组成员所在企业对武汉分公司、办公室采取措施。


接下来,大家挨个儿分享:疫情对本企业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公司是如何应对、怎么做的。


此时是疫情爆发的初期,这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显得也有些一头雾水,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组员中一位曾奋战过2003年非典的企业家喜家德水饺董事长高德福,具体说了说自己公司的经验,包括如何缩减刚性开支、提前储备货品,以及如何在疫情期间维护客户关系。但是,最重要的课题是——复工上班必须备口罩。


之后的一个月,为了解决共同的口罩稀缺的问题,大家纷纷贡献资源出谋划策,差点准备开办一个口罩厂,后来通过几位组员联系到国外购买的渠道得以解决。


这次会议的结论是:“大家必须进一步重视起来,更加重视!


从这个下午开始,每周或隔一周,“线上会议”都会如期举行,议题也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断变化:从灵活用工、文化建设到全球疫情。


最近的一次会议,老板们开始面对当下最重要的议题:


1.不少人以为,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有可能长期存在,经济有可能持续下滑。我怎么看?有什么预测、预判及预案?    


2.复工以来,在企业管理(而非业务经营)方面,我们公司有什么新挑战、新心得与新举措?


3.疫情以来,在个人做老板、做领导方面,我有什么新体验、新感受与新体会?


他们的内部会议,几乎每次会都请“外人”——上文提及的医学专家每次和大家同步疫情的最新情况;一位英国的经济学教授则结合着美股历史性的“三次熔断”,讲了讲全球经济态势的严峻性;一位武汉当地的企业家分享了自己所见所思,让所有人仿若「身临其境」,共同经历了江城的日夜;一位消费品公司创始人谈如何“理解人性,读懂人心”,在疫情下保持「和用户沟通」的重要性,以及疫情对整体社会情绪和价值观可能造成的影响……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从初次会议到第6次会议,跨度近2个月,企业家们从疫情刚开始时的“一头雾水”的状态,已经完全进入了紧张的“攀岩模式”,纷纷采取对策积极迎接挑战或机遇。


02

“听话”的大佬们


某次线上会议结束后,张伟俊和我们复盘,这场会议整体很顺利,组员们也都很满意。只是提到一点,他的语气略有些懊恼:“刚刚介绍嘉宾时,我没想好,说得有些磕磕巴巴的,耽误了大家2秒钟的时间。” 然后又安慰自己“主要是刚从西班牙回来有时差,脑子还不大清楚,而且,如果你一直讲得太顺溜,也像背稿,对吧?”他还挺会为自己开脱的。


顶着一头业已花白的头发,他是这么要求自己的,这也符合曾经组员对他的一句评价:“尽心尽责。”


确实把这样一群企业家组织在一起开会,不是开玩笑的,对这个群体来说最贵的是时间,最难忍耐的就是时间的浪费,而这种对时间效率的紧迫要求,在疫情期间也理应更甚。


因此使我们讶异的有两件事,一是6次会议的准时出席率都非常高,只有个别组员因为特殊情况会事先请假,甚至一次有一位组员落地机场正被隔离着,也接入了会议;二是这些商业界“大佬们”,想他们平时都是一呼百应、滔滔不绝的主儿,在会议上居然都“乖乖的”,完全听从伟俊的“指挥”,哪怕有时被强行打断,居然也没人反抗。


所以我们在一旁紧张听着,有时不免心惊肉跳,却又忍不住想,看来“虎口拔牙” 也没那么危险? 


唯一一次闻到“火药味儿”,是由于线上会议系统的一个技术故障。


轮到一位组员发言时,张伟俊叫了他几次,没有回音,就跳过他,叫下一位组员了。


没想到过了两分钟,他打开了语音,接上来了。


于是张伟俊解释:“刚刚应该是出现了技术问题。”


这位老板却不领情:“不,这是你的问题!”


我们听着,心里一惊:这也太也不给教练面子了吧。但隔着手机屏幕,我们看不见张伟俊的表情,也没听到他有什么直接回应,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让会议继续往下了。


会后,我们正咂摸着这一点还没有消散的火药味儿时,他发来了一张截图:


(崔维星:德邦物流董事长,卜广齐:“要买车”创始人,曾创办易迅网)


原来他和秘书重新研究了会议系统,并在小组微信群里向几位收到影响的组员“认怂”致歉了。


后来和张伟俊交流这几次线上会议老板们展示出的“纪律性”,他评价说:“这不是他们的正常状态,太'乖'了……等到疫情过后,你们一定要到线下来看一看,我们是怎么互相‘挑战’的。”


碰到这种被“管制”的情况,也有小组成员在张伟俊私下表示慰问时反嘲他:“我在小组里混这么些年了,这点我还不懂吗?”或者更损的:“我当时是看没人提问,所以提个问题,让你伟俊不要尴尬呀!”


负责会议组织的秘书告诉我们,她和很多私董会小组和教练打过交道,但像张伟俊这样敢跟老板们“不怎么客气”的,倒也很难见。


不过,事情的确也没那么简单。


随着疫情发展到攻坚阶段,张伟俊在小组内发起了一次「兄弟互助,共克时艰」的活动,倒是有些弄巧成拙。


他是征求过好几个组员的意见后才发起的,呼吁疫情期间大家互相购买产品或服务,并且专门让秘书列出表格,每周统计,“插红旗、评标兵”,却发现响应寥寥——这让他有些慌了,难道不该这么做吗?


没过多久就有组员私下对他反馈,说这么明面上的统计,不买吧觉得有愧疚,买了人家的东西呢又有表功的嫌疑,事儿是好事儿,但是不能搞道德绑架。两天后,张伟俊又在群里发了检讨,承认自己这次有点“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了:



好几个组员都点赞,觉得如释重负,大家反而保持着情理之中的支援力度。


他感慨:“真正理解企业家的需求,服务适度,这是我一辈子的功课。”


或许真相是,你永远没法让一群独立思考的,明确知道自己的需求和判断的聪明人“言听计从”,这就是教练和小组成员之间“听话”与“不听话”之间的张力。只有适时地“软硬兼施”,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他们产生一些影响。


关于这一点,另一个侧写倒也颇为有趣。其中某次会议临近结束,张伟俊提到了小组成员的「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要求秘书在群里跟进,使我们有些好奇。询问后才了解到,从四年前开始,小组形成了一个新习惯,每个人都要订3个左右的年度目标,分为「健康、工作、学习、家庭」四类,比如:


-体重保持在73公斤或以下

-每周“当晚入睡”不少于5天

-每个月精读一本书,并写读书笔记发给伟俊监督

-每个月保证喝红酒平均少于400毫升

……


根据目标的种类,张伟俊把大家分成四个小小组,健康组里包括所有人,后三个小组每组有6-7位成员。这个「年度计划」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年初制定目标,年中持续跟进,年终复盘讨论。


对这群平时“只管人、没人管”的大佬们来说,这的确有些罕见,有点像是他们对这个集体主动地“让渡”了自己被监督的权力,从平时规则的设计者、制定者的角色里跳出来,也体验了一下做规则的遵守者是什么滋味。


03

功夫在会外


组织线上交流会,张伟俊的心法是两句话:内容时效性,流程结构化。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与线下相比,线上会议在议题的选择上的时效性特别凸显,只有讨论大家眼下最关切、最重要的问题,才能赢得所有人的参与和注意力。


每次会议主题的方向是他根据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和他了解到企业碰到的挑战和问题,找几个人先议一下,然后一般出三个选题让大家投票决定的。对被邀的嘉宾,他总是反复强调小组成员的特点,反复强调线上怎么讲言简意赅,甚至有时还需要彩排试讲。


流程的结构化则是另一门学问,线上会议的场景,如果让一个人即兴发言超过5分钟,其他人的注意力可能就散了,因此,需要把大家平时可以自由随意说的,结构化地去拆解成一点一点的小话题。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打个比方,就“复工”的话题,一般的会议是让参会人轮流每人讲3分钟或者5分钟,但这些人不是。张伟俊把大话题拆成了三个子话题,老板们分三轮来交流:1.目前的复工率(百分比);2.你了解到的涉及复工的当地政策;3.你企业在复工时碰到的问题和正在采取的对策。


假如有人一次性的从第1话题直接跳到第2、第3话题,就会被坚决打住。


用这种方法来让大家的交流聚焦,并且迫使每个人的发言都短小精悍,时刻保持着参与感。


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电脑小白”,张伟俊其实对线上会议的技术应用心里完全没底。


为了战胜自己的恐慌心理,他提前一周让所有老板的秘书们先开准备会,以确保设备和网络无误。有组员提议用视频而非语音,他也进行了测试,但是感觉视频视觉的部分反而可能影响专注力,所以决定还是用语音。在技术上的尝试方面,他显得特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会议前做足了准备,微信群里反复通知、强调:“别忘了给手机充满电”,“找个信号好的地方”……到会议中,就把一切交给流程。张伟俊的心思就不再太多放在内容上,不做什么结论:“疫情下如何做企业是他们的事儿,关注这个小组的氛围、气场是我的事儿。 “


什么是“氛围”、是“气场”?


在线上会议的场景,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些片面。


一个小例子,是发言次序。


结构化的流程确保了效率,但张伟俊还是不放心,怕这些久经沙场的老板,轮到自己发言时在线,听别人发言时就”溜号“了,因此,发言顺序这个“权”他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也不搞阴谋,而是搞阳谋,如此通知大家:“会上由我点名发言。发言顺序,恕我不先通告,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届时都处于适度的‘紧绷’状态,不致于过分‘松弛’ 。”每次按序点名后,把依据再告知大家,“姓氏笔画”“入组先后”“年龄大小”……目的就是让他们“摸不透”。


另一个小例子,是时间控制。嘉宾分享,尽管事先强调“言简意赅,能短则短”,但还是免不了有时超时,线上不比线下,可以用眼神、手势示意,或者用茶歇休息干预,只能适时出声提醒。而到了容易发散的组员互动提问环节,每个人提问要看是不是代表了50%以上组员的关切,不然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张伟俊就会打断他们,让他们和嘉宾私下交流。


这种氛围和关系的设计也包括开场和结束让大家互致问候,尽管我们听起来是闹哄哄的一片,但是张伟俊说,这很有仪式感。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小组成员们都收到了提前的“知会”:


“各位亲爱的同学,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挺有感觉:比在家里上班更难的,是远程开会!比开远程会议更难的,是主持远程会议!为了使我们的线上会议能够高效更高效,作为主持人,我准备在会上表现得专制霸道一些,敬请大家理解。为了开好会议,会前,请大家多提建议;会上,请大家遵守纪律;会后,请大家多提批评。如此,相信我们的线上会议能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04

“线上不开私董会”


我们观察这六次会议成果颇丰,从组员的角度反馈的满意度也不错。


“听说老板们私下里三三两两的聚会时,有人表扬我了。”张伟俊跟我们说,“你们要知道这些老板们平时批评人都是很自然的,要叫他们表扬可是不容易。”


我们听他的语气有点压抑不住的小得意。


他“嘿嘿”一乐,爽快地承认了,“是,小人得志嘛。”


每当我们用到“线上私董会”这个词的时候,总要被他打断,他反复强调,这些线上会议虽然在我们这个私董会小组中展开,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董会”,这些只是一个在持续了十年的私董会小组中开的「线上交流讨论会」——“交流是充分的、全面的,但讨论是肤浅的、零碎的,结论是一点都没有的。”

 

注: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线下活动


听说也有其他私董会小组开了“线上私董会”,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张伟俊说得更绝:“线上开不了私董会。”


我们问,为什么呢?


他的回应是:“私董会的核心功能,没法在线上体现。看不到眼神、抓不住表情、探究不了内心,我没法主持私董会。”


老天爷,这两个月中,我们观察了“伟事达中国001组”六次完整的线上会议,原来一次都不是私董会!那为什么要在疫情期间额外组织这样的“线上交流会”呢?


“看不到的价值实际上比看得到的价值更重要。要让大家在这时候产生一种感觉,我们在同一条船上,都在水深火热中,‘You are not alone.’”张伟俊如是说。


那么真正的私董会长什么样?与线上交流讨论会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据说这个小组最显著的特点是“互相挑战”,这些个有头有脸的人“打起架”来,应该是很有观赏性的吧?


期望疫情早早结束,让我们有机会去旁观他们线下真正的私董会,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如果您对首席组织官的公开课、内训、组织陪练、组织能力提升解决方案感兴趣,请您联系首席组织官微信或拨打18301043882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房晟陶:组织创新的这几个“基本坑”,你挖过吗?
危机下半场,你的组织要升级迭代吗?
房晟陶:“自定义角色感”是真高管的必备能力
房晟陶:“中基层团队高层化”是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组织、文化、领导力等议题感兴趣?


敬请关注

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




点击即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