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进步”的60后、70后,要刷新语言体系吗?

   

“点击关注” 一起更深入探查组织观点


本文约1500字,阅读需3-5分钟。


最近,我的写作动力和热情有点不足。原因是,我开始深刻地怀疑和反省自己的“语言体系”。


我们70后是否真的要活成那种我们曾经讨厌的样子了?请允许我把60后也拉上,因为我认为这两批人是互为帮凶的关系,目前在社会上掌握了很多话语权。


在不知不觉中,60后、70后的语言体系已经开始令新一代窒息了。


如果两个字来描述60后、70后的精英的人生哲学的话,那就是:进步。


如果用四个字来描述60后、70后的精英的人生哲学话,那就是:不断进步。


如果要加上个数字来描述60后、70后的精英的人生哲学的话,那就是:每天进步1%。


如果用一句格言来描述60后、70后精英受到的教育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60后、70后精英的生活状态的话,那就是:一天不进步就有焦虑感。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60后、70后精英最看不惯的生活状态,那就是:不进步。


60后、70后精英很难理解“小确幸”。他们会反问:什么是“小确幸”你的意思是想轻轻松松地把钱挣了吗?你为啥需要“小确幸”?你实现了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难道没有巨大的成就感吗?


一切的一切,我认为都来源于60后、70后深入骨髓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的“进步主义”以及“自我工具化” 


我们就把自己看作工具,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我们被教育、培养成为工具。60后、70后的父母,也就是40后那一代,能被当作个好的工具已经不错了。他们把这一个最重要的人生智慧灌输在了60后、70后的血液里。


作为工具,当然得好用,得有价值。不好用的工具,当然可以被抛弃。60后、70后自己都觉得应该这么对待自己。


自我工具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现代化、进步、财富、成就感。在自我工具化的过程中,我们顺便也把其他人以及其它事物也工具化了。这种工具化虽不能说是环境破坏以及贫富差距的唯一原因,但也是关键的原因。


在强大的自信和自负中,我们当然想把这些宝贵的人生哲学和经验传递给后辈们。


80后的似乎还是半推半就的。


90后们在享受着前人的创造的同时,开始有点怀疑了。


95后们已经明显颇有微词了。


00后们怎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我估计很可能是“敬而远之”了。


“敬”的是这些现代性、自我工具化所带来的进步、财富以及自我超越;“远”的是这些现代化、工具化所缺乏的目的感、意义感、自我感,以及那种高高在上感、面具感。


95后、00后的语言体系已经和60后、70后有明显不同。以下是我近期观察、总结的一些例子,先抛出来,欢迎拍砖和补充。


把“进步”进化为了“个人价值提升”;

把“情怀”进化为了“心里有光”;

把“布道”、“悲天悯人”进化为了“共创”、“共赢”、“自主选择”、“权利”;

把“奋斗者”进化为了“创造者”;

把“追求生存”进化为了“追求幸福”;

把“为你好”进化为了“不伤害”;

把“以苦为乐”进化为了“相信过程”;

把“焦虑”进化为了“活在当下”和“小确幸”;

把“质朴”进化为了“简单”、“真诚”;

把“忠诚”、“主人翁精神”进化为了“规则”和“承诺”;

把“有用”进化为了“有意义”和“有趣”。

把“组织纪律性”进化为了“参与”、“表达”。

等等。



如果让我来总结这些语言体系变化背后的本质,我认为就是从“自我工具化”到“自我目的化”的进化。


60后、70后意识到了这些变化了吗? 95后、00后是故意反叛60后、70后吗?更重要的问题是,60后、70后们要刷新他们“语言体系”吗?不刷新的话,60后、70后们是不是就要变成“反动派”了? 如果刷新的话,60后、70后算不算是又“进步”了?算不算是又在进步中“失去了自我”?


还有,你想刷新就能刷新的了吗?用了几十年的人生哲学哪里可能说变就变?


对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明确的观点。我也在摸索和“进步”。但我估计,让60后、70后完全做到 “自我目的化”是不大可能的了。他们可能追求的境界可能是“自我工具化”和“自我目的化”之间的平衡与和解。


对“组织思想及组织方法论”感兴趣?


敬请关注

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




长按二维码 即刻报名咨询

*系列课程第一课《房晟陶:组织创业与创作》是个偏理念和方法论的课程。第二课《如何建立一个人才辈出的“组织系统”》及第三课《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兼顾方法论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