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谦:35+HR创业第一年,我过了三个坎
正文字数:3200字
“企业内部HR转型创业做乙方,会遇到哪些困难或挑战?”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在2022年回答了很多次。
回答的场景主要有两种。
一种场景是和应聘者交流。想加入首席组织官的候选人,在面试结束时,很可能会问我。
一种场景是和从业HR的朋友或前同事交流。他们被降本增效(裁员降薪)折磨得痛苦不堪,萌生退意,找我诉苦,往往也会问这个问题。
每次回答,都会促进我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
我是在2017年初,36岁时,从企业内部HR转型创业做乙方的。
一眨眼六年过去了,也算有了些体感。
回望过去六年,我觉得第一年尤其关键。
如果第一年有些坎过不去,我估计自己就会重回甲方了。
但我很是幸运,有些机缘巧合的经历,帮我在第一年过了三个坎。
从“语言工作者”到“双手沾泥”
从“救世主心态”到“空杯心态”
从“知道分子”视角到“构建者”视角
先来说说第一个坎:从“语言工作者”到“双手沾泥”。
在中大型组织做HR中高层,如果运气足够好,赶上行业稳健发展,在驾轻就熟之后,基本就没太多“脑力”的挑战了,更像个“语言工作者”。
占据时间最多的,往往是参加会议、培训讲课、各种谈话。
大部分的会议,发言提案可以由下辖团队准备,我只需要带着“一张口”去讲。
大部分的培训,都有标准课件和成型案例,我只需要做个有“情绪感染力”的讲师。
大部分的谈话,也不需要提前准备,往往都是现场应变,见招拆招。
回想六年前,我选择转型做专业乙方,“脑力”挑战不足,心生厌倦,也是部分原因;此外也是害怕专业技能退化而出现“中年职业危机”。
但是,有了这些起心动念,这并不代表我就做好了充分准备,马上可以切换到“双手沾泥”的“独立贡献者”状态。
现在想来,我在第一年很快就过这个坎,也算是机缘巧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最开始团队中所谓的专业人士就两个——老房和我。
老房之前是我的上级,一些“双手沾泥”的活,总不好让他干吧(虽然他会干很多)。
作为专业乙方,PPT是我们主要的交付载体。
所以,我“双手沾泥”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做好PPT。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下我们前些年PPT风格的演变,感受一下我在PPT技能提升方面的努力。




还有另外一方面机缘巧合的原因,也帮我在第一年就过了这个坎。
创业第一年,我们为不少非营利机构提供了一些专业服务,比如:“心动力”联合招聘、开发《基金会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库》。因此,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不少非营利机构的伙伴。
他们中有不少人之前也在企业工作,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也做到了中高层。
他们都是我的前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在非营利机构,他们要面对募资、创新、产品化、运营等诸多挑战,但是无法像商业组织一样砸钱招兵买马,总是需要自己挽起袖子,亲自动手,做个“多面手”,“多线程”的干很多具体的活。
我观察他们也都“乐在其中”,因为心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自愿而自由;因为他们知道做这些“小事”也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去更好的服务“被资助者”。
上面两方面的机缘巧合,让我幸运的在转型创业第一年,比较自然的从“语言工作者”转变到“双手沾泥”。
再来说说第二个坎:从“救世主心态”到“空杯心态”。
小有成绩的HR中高管,转型创业做乙方,会有一个重大的障碍:少量“成功经验”带来的“狭隘”;甚至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原来所在公司的做法才是唯一正确的。
如果之前在某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做过HR中高管,在面对同行业其它公司的“请教”时,还容易滋生“救世主心态”。
但实际上,很多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谓的“最佳实践”,如果换个发展阶段,或换个组织(哪怕是同行业),或换个创始人/CEO,或换个HR负责人,都难以简单复制。
我很幸运,创业第一年有机会被现实案例强烈刺激,很快认识到了这个点。
为了对前东家(龙湖集团)有所交代,在创业前三年,我们刻意谢绝了地产行业的一些合作机会,主要为非地产行业企业客户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
在第一年,我有机会服务了连锁餐饮、生活美容、互联网、SaaS软件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优秀公司。每次为客户企业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都是我对过往实践和固有认知进行反思和复盘的过程,都是我打碎重来的机会。
我从客户那里学到了很多。比如,在服务西贝的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
西贝员工大会小会都会集体诵读企业文化蓝图
西贝“创造喜悦人生”的使命深入人心
西贝的愿景(全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开有西贝;一顿好饭,随时随地;因为西贝,人生喜悦)为西贝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力量感
西贝“好汉精神”(把爱传出去;把利分下去;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明确了西贝的好高管是什么样子的
西贝的“赛场机制”将西贝的企业文化落实于战略绩效管理中
西贝门店通过“不好吃不要钱,可退可换”践行西贝对客户的承诺
……

我之前在地产行业工作,地产行业如果没有可观的薪酬回报支撑,很多公司宣称的“客户至上”、“客户导向”很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我也因此一度怀疑“文化塑造”这件事的意义和普遍可行性。
服务西贝的过程,让我看到了“文化塑造”可能的价值、意义、可能性,西贝的案例也成为了我们“塑造文化上中下三路”方法论的重要输入(感兴趣可以阅读首席组织官订阅号文章《如何塑造文化?绝大部分公司都忽视了中三路》,或者订阅“首席组织官在线学堂”观看视频微课《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精要九讲)。
正是类似西贝这样的跨行业的服务经历,给了我足够的强刺激,将我自己很快的打回了“空杯心态”,而不是“救世主心态”。
最后来说第三个坎:从“知道分子”视角到“构建者”视角。
“知道分子”这个词,我是借用王朔(著有《知道分子》)的说法。
从业HR十多年,对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模块的专业知识,怎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对于阿里、华为、奈飞、IBM、宝洁、GE的著名最佳实践,耳朵都听出了“老茧”。——我是个妥妥的“知道分子”。
但是,只是“知道分子”竞争力还不够!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知道的,你也可以很快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百度文库等查到不同的版本,虽然有真有伪,但也提供了对比学习的可能。
狄德罗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说的前两种人,算是“知道分子”;他说的最后一种人,是“构建者(builder)”。
比“知道分子”视角更有竞争力的是“构建者”视角。
“知道分子”只是“知道”,“构建者”更能“知行合一”。
我很幸运,创业转型后再次和老房合作。
老房是2004年6月开始给龙湖集团做咨询,2005年8月-2012年5月任职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及CHO,后又担任顾问到2013年5月。
我是2007年7月入职龙湖集团,2017年4月离开。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覆盖龙湖2004年-2017年全国化、上市、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从视角上,我们可以覆盖从组织策略规划,到组织管理落地实施的全视角。
在我创业的第一年,我问了老房很多我之前的疑问,我会拿我观察的组织实际状况和老房之前的规划设计进行校验。我算是对一个企业近15年的组织发展脉络有了真正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我感觉那段时间,我开始改变问问题的习惯。
以前主要问“专业设计”类的问题,后来就会有意识的经常问“工作方法”类的问题。比如:
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当时怎么“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
当时获得了哪些力量的支持?
有哪些反对的声音?
……
我很幸运,和老房的再次合作,转型创业第一年,我就从“知道分子”视角丰富为了“构建者”视角。
以上就是我对“企业内部HR转型创业做乙方,会遇到哪些困难或挑战?”这个问题的回答。
如果你问我,作为35+HR,创业转型做乙方,是否曾后悔过。
我诚实的告诉你,第一年,我真的不止一次犹豫、彷徨。
但我很幸运,上述机缘巧合的经历,帮我在第一年过了三个坎。
从“语言工作者”到“双手沾泥”。
从“救世主心态”到“空杯心态”。
从“知道分子”视角到“构建者”视角。
过了第一年,我就坚定了。
因为,一年的时间,对于快速试错而言,足够长了。
因为,我坚信,只要选对了方向,很多事情要交给时间。
以上,也是春节期间,处于“交付冬歇期”的我的一次自我对话的成果,供准备创业转型的你参考,三思后行;也希望能给正在转型创业的你一丝来自同行者的慰藉。
最后,也说说我们首席组织官的产品和服务。在过去的5年,我们基于实践总结出了系列原创方法论,并通过《房晟陶:组织创业与创作》公开课、《打造真高管团队特训营》、《向真高管进阶》内训、组织策略系列工作坊、《首席组织官线上学堂》等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和更多客户企业一起前行。
首席组织官
责编:大圣 | 插图: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