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塑造文化,需要“公认的英雄”

收录于话题

#此处有解

正文字数:2300字


“公认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关公。

原名关羽关云长,后世有了各种名字,关圣帝、武财神、雨神,等等。

关公就是这类“公认的英雄”,是各利益阶层广泛认可的一个英雄。

关公为什能够成为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人物形象,而张飞、赵云、刘备、诸葛亮没有呢?

首先,皇上作为最大的权力所有者,可以接受关羽。于是整个国家权力就接受了关羽,至少是不反对。这是因为关羽的“忠”。在这一点上,连英俊潇洒的常胜将军赵云都不够格,因为赵云曾经事过二主(原来跟着公孙瓒)。老将黄忠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他是“降将”。

其次,关羽的武将同僚们也可以接受关羽。关公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在所辖领域是有真才实学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都是武力值甚高的证明。在武将世界里,武力值才是硬道理。没有武力值,难称“真英雄”。而且,不仅武艺高强,还很讲“信”和“义”,包括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曹操,也能放他一马。

如果只用忠、义这两个标准,似乎张飞比关羽也差不到哪去。

不过,在另外一群人的眼里,张飞比关公可是差远了。

那些记录历史、书写历史、改写历史的儒生们,以及那些关公的文臣同僚们,打心底里难以接受张飞。不仅因为张飞爱喝酒、脾气爆、爱打人,更主要的是因为张飞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儒家经典。

而关公的最著名的镜头就是“秉烛夜读春秋”。上马挥舞青龙偃月刀,下马秉烛夜读春秋。还有,关公在“礼”方面做得非常符合儒家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他如何对待两位嫂嫂的事情上。这样的人格是儒生、文臣们的最爱。

所以,关公甚至被封为关夫子、武圣人,地位甚至直逼孔夫子了。

有些人会问,诸葛亮最知书达理了,为啥他没有关公这么popular(受人欢迎)?诸葛亮虽然也有“武侯祠”,在局部地区被敬拜,但是,其影响范围离关公可差远了。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太精英”了。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无法与平民百姓产生太多的连接。老百姓心虽向往之但身很难至。

绝大多数平头老百姓都无法以诸葛亮为模版去教育孩子。但是,他们都可以拿同样平民子弟出身的关羽为榜样来激励、引导他们的孩子们。即使做不到关羽那样,至少还能有一把子力气,可以养活自己。如果像诸葛亮学习没学到,反而可能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了。

当然,张飞也是平民出身,但是张飞粗鲁暴躁,长得也不够帅,所以绝大多数妈妈们都是希望孩子更像关羽而不是张飞。不然娶个媳妇都难。

关羽的成功就是平民的成功。对关公的敬拜,寄托了老百姓们够得着的希望。

同样道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没有成为公认的英雄: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这种官三代的身份是无法通过努力来实现的。离老百姓太远了,学不来。

于是,像关公这样的人就成了凝聚各个利益阶层的“公认的英雄”。不管是国家权力,还是各大教派(佛教、道教、民俗宗教),以及商人阶层,都可以接受关公,从关公那汲取(以及演绎)他们所需要的加持。

在港片中,餐馆老板拜关公,警察拜关公,黑社会大哥马仔也都拜关公。

这样“公认的英雄”,把不同的利益群体联系了起来。

一群人,要想深度凝聚起来,除了强力的领袖、严谨的制度之外,还需要这样“公认的英雄”。

塑造“公认的英雄”也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

这里的核心词是“公认”。

如果只有一个利益群体认可,即使是权力最大的群体(比如皇上硬立标杆模范),也只能得到短期的、表面的支持,不仅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撕裂一个组织或社会。

一个企业,是否能产生“公认的英雄”,对于凝聚人心、塑造文化也非常关键。在企业早期,创始人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但是,随着公司的变大,创始人经常已经不适合成为这样的角色(因为很多人够不着)。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新的“公认的英雄”。

比如,在一个餐饮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都是草根出身。等到这帮草根辛辛苦苦打下天下了,一批顶着各种光环的精英们就来“攫取胜利果实”了。

如果能有几个草根出身的高管,以胸怀和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获得精英高管们的广泛认可,继续承担关键的领导岗位,这对于草根员工们(占员工总数的绝大部分)至关重要。

因为这样的英雄代表了他们的希望和梦想。有的时候,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也至少说明了这种可能是实际存在的。

再举个例子来说,创业期草根高管与新加入的精英职业经理人高管之间经常有矛盾。这些矛盾,在表面上是工作风格、工作能力的差异所致。背后一个未被表达的根本原因是:究竟谁是“真英雄”?

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横跨两个人群的“公认的英雄”非常关键。

换句话说,是否能有几个人“出圈”,就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当然,如果公司规模比较大了,成了一个小社会,就不能只有一类公认的英雄了。

多元的英雄是否能够共存,是一个有活力的组织或社会的重要标志。

理想是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反面就是撕裂/divisive。在一个撕裂的组织或社会内,我嘲笑“你的英雄”,你亵渎“我的英雄”,我们两个一起共同鄙视“他的英雄”。互相之间都是不希望别人好,谁要是好一点就众口铄金把他/她搞臭。今天搞你,明天搞他,看住上家,盯住下家,我和/胡不了,别人也都别想和/胡。

有的时候,为了不撕裂,这个组织或社会会人为地选择“只有一类英雄”。比如,只有当官才算成功;只有创业当老板赚大钱才算是成功;或者,只有当大主教才算成功;或者要学问高才算成功。 

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就出现了。看似有秩序,但是代价是失去竞争力,以及对无数天性和才能的压抑。

当然,多种不同类英雄能够共存的背后,必须要有跨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的价值观。

那些“公认的英雄”,就是这些共同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是抽象的,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英雄,让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易理解、易传播。 


注:对文化塑造感兴趣的读者,欢迎参加首席组织官《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