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为什么帅气多金的大公司经常被草台班子干翻?

正文字数:2450字


为什么帅气多金的大公司经常被小公司干翻?而且这些小公司看起来就像是“草台班子”。

除了命运和创新的偶然,以及小公司的灵活机动之外,还有什么关键原因? 

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也充斥着草台班子。 

是不是有点反直觉?

一说到草台班子,绝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那些创业小公司。 

“草台班子”这个词,原指在农村集镇流动演出的戏曲班社:鱼龙混杂,装神弄鬼,锣齐鼓不齐,估计还经常干点偷鸡摸狗的事,妥妥的下九流。很多这样的班社是不被允许进入城市演出的,所以只能在乡村搭建棚台巡回演出。若乡村当地没有庙宇,便只能在户外空地搭建草台表演,故名“草台班子”。

现在,“草台班子”泛指临时拼凑起来的、水平不高的团体,有明显的贬义。

按照这样的定义,你怎么敢说“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充斥着草台班子?”

我换个说法吧: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充斥着“阵容齐整的草台班子”

或者说,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充斥着“神散而形不散的领导团队”,尤其是那些BU领导团队、区域公司领导团队、创新业务领导团队。

当然,我不是在说,创业小公司反而不是草台班子。绝大部分创业小公司确实都是草台班子。

不过,在大量的创业小公司里,偶然就会出现“形散而神不散的草台班子”

这样的团队,人员肯定不齐整:有乳臭未干的幼稚青年,有文艺青年,有2B青年,有走投无路的困苦青年,甚至还有失足青年。

但是,“阵容齐整”是优秀领导团队的必要条件吗?

我认为不是。

首席组织官对于“真高管团队”(即优秀领导团队)的衡量标准有五条:

  1. 首先是个创业团队,而不首先是个管理团队;

  2. 共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探索方向及战略,带领企业夺取一个个新的胜利;

  3. 致力于建立一个人才辈出、创造价值的组织,而不只是做点生意;

  4. 善于团队学习,而不仅仅是个人学习;

  5. 大家都是成年人。

以这五条为标准,创业小公司里也可能有“真高管团队”,或者说“优秀团伙”

这样的“优秀团伙”,看似是个草台班子,但可能它唯一的不足就是“阵容不齐整”。

如果有一个或者几个灵魂人物,善于把大家凝聚起来,目标明确,决策迅速,行动灵活,在命运的偶然性的眷顾下,就很可能干翻那些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做同样的事情的、阵容齐整的领导团队(BU领导团队、区域公司领导团队、创新业务领导团队)。

以这五条为标准,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的那些领导团队,可能唯一的优点就是阵容齐整。

当然了,有人会问,那些帅气多金的大公司,不也是从曾经的优秀草台班子发展起来了的吗?他们怎么会让自己的公司充斥着“阵容齐整的草台班子”

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优秀的草台班子,当自己公司逐渐成功了,有钱了,资源丰富了,就会系统性地培养“阵容齐整的草台班子”

流程及组织结构是完整的,集分权是严格设计的,权力监督也是严谨的。

团队成员的背景都是杠杠滴,选拔任用的程序那也是严格滴。

不仅结构严谨、阵容齐整,而且训练有素。

只不过,训练的都是啥?

如何跨部门协调,如何上传下达,如何迎来送往,如何管理上级,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职业,等等。

这些“大组织生存技巧”逐渐占据了C位。

但这些技能不一定是外部竞争胜利的关键,更不是创业创新的关键。

但不具备这些技巧的话,在大公司里连活都活不下去。

可想而知,这样的组织氛围,会让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外流,逐渐形成逆向淘汰。假以时日,剩下的就都是既无主人翁责任感,也无求胜激情,但是阵容齐整、训练有素的“管理团队”。

还记得“真高管团队”的衡量标准吗?第一条标准就是:首先是个创业团队,而不首先是个管理团队。

而大公司里面这些领导团队,经常就“首先就是个管理团队,甚至只是管理团队(比如,从不动手干活儿),而不是个创业团队”。

有些管理团队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更不用提那些吃里扒外的腐败团队了。

这样的状态会逐渐弥漫到整个组织中。

于是,帅气多金的大公司里也充斥着草台班子。

这样的大公司,短时间内可能还很赚钱(比如在某个领域的垄断),但精神上实际已经空心化了。

于是,大量的创业小公司就有了机会。其中个别的草台班子,如果能实现形散而神不散,就会在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干翻那些帅气多金的公司。

怎么办?曾经优秀的小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避免重蹈“帅气多金大公司”的覆辙?

以下是一些建议:

  • 磨炼人才审美,培养“真高管”。相信组织、相信体系,但不能迷信组织和体系。环境不错的时候可以靠组织、靠体系,但关键的转折点、扭转点还是得需要“真高管”。要以穿越周期的标准去滋养“真高管”。当然,这需要长期视角。想得长了,就更容易抓住简单朴素的实质;想得短了,就容易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人才审美从哪里来?一号位显然是关键,如果一号位CEO不能保持敏锐的企业家精神,人才审美一定会走偏。

  • 组织中小化。如果自己把握不了大组织,那就控制欲望,不把公司做大,宁要一个有活力的、增加价值的中小公司,也不做一个自利的、腐败的大组织。如果行业要求公司必须做大,那可以考虑用“大公司,小组织”的策略把组织做小。对组织进行区隔化后,总可以让某些部分“神不散”,保留火种。

  • 保持速度,鼓励竞争,不断折腾,不断耗散。鲸鱼和海龟为什么会被藤壶寄生?就是因为游速慢了。跑得快,或者不断翻跟头,藤壶根本就不可能附着。当然,前面所说的“组织中小化”也会让“保持速度”变得更可能。

  • 保持开放系统。系统内的问题,只能靠系统外来解决。用外部力量来帮助清理本组织内的藤壶。通过持续的“外部移民”来给本组织带来搅动和活力。

  • 等等。

总而言之,对创新创业来说,“帅气多金”和“大”都不一定是优势。“真高管”和“真高管团队”才是创业创新的关键。

如果不能持续产生真高管,帅气多金的下一步就是阵容齐整、训练有素的草台班子。于是,干啥啥不成,频频被“草台班子”干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公司注定官僚、僵化、腐败。个别大公司也会做得很好。如果做得好的话,大公司里也会有很多“真高管”和“真高管团队”。加上资源的丰富、格局的高远,大公司对比小公司会产生压倒性优势。于是,偶然就会有些大公司,既能做很大的事,又能创新突破,能够穿越多个周期。

首席组织官

▼ 关注我们,共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