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团队里是否允许标签式、评判式反馈存在?

“我觉得你就是在为自己的简历工作,而不是在为公司工作。”
“我觉得你太软太面,不适合当领导。”
“我觉得你从来不操心,眼里就看不到活儿。”
“你太以自我为中心,都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讨厌你。”
“我觉得你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
以上这些标签式、评判式反馈,你遇到过吗?
或者你给别人这样的反馈过吗?
这种反馈会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不爽,甚至痛苦。
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去规避这种反馈,包括减少社交、把关系都维持在表面和和气气的层面等等。
于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很多人就逐渐得不到这样的反馈了。
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会了毫无原则的给别人,尤其是那些有权力的人标签式、评判式正向反馈,俗称“拍马屁”。
对于这种标签式、评判式正向反馈,我们倒是能心情愉悦地照单全收。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所以说,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标签式、评判式反馈。
我们只是不愿意接受标签式、评判式批评。
虽然我们可能心里知道,有一部分标签、评判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绝大部分人仍然不愿意接受这种“良药”。
我们都希望被表扬,不希望被批评,而且也都比较爱批评人、指责人。
那么在创业型高管团队这种特别情况中,是否应该允许标签式、评判式反馈?
一个优秀的创业型高管团队,即“真高管团队”,是否应主动创造“可以接受标签式、评判式反馈的氛围”?
我的观点是:允许标签式、评判式反馈的存在是“真高管团队”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些能够容纳标签式、评判式反馈的高管,更可能成为“真高管”。
因为高管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在模糊、混乱、变化中探索面向未来的方向、目标和战略,很多决定是必须要用直觉去整合的。
如果事事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注重程序的正确性,很多好的想法都会被压制,整个团队都可能被拖入理性的平庸以及缺乏危机意识的温情脉脉中,在竞争中失去先机。
对于一个创业型高管团队来说,“沉默的谎言”是更大的风险。提倡“职业化反馈”的人,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误把“标签式、评判式反馈”当作最大的敌人。
另外,很多创业型高管团队的成员都没有什么职业化经验,想让他们做到“职业化反馈”实际上是很一厢情愿的。
这不是个意愿和品德的问题。比如,很多人心里会有强烈的情绪感受,但是不善于用准确的、职业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标签式、评判式的反馈就成为了一个出口。
这些“情绪感受”是真实的,也是很可能有非常高的“前瞻性、预测性”价值的。
更好的策略应该是因势利导,允许标签式、评判式反馈的存在,引导这种反馈的正向价值,降低其破坏性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些标签式、评判式反馈变成团队学习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