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会不会有一批更加热爱工作的爸爸?

本文约1600字,阅读需3-4分钟。


假期加疫情,在家的时间不断延长。


不能出去乱跑,更不能与狐朋狗友聚会,形同软禁。


对平时不怎么着家的爸爸们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是很多爸爸与孩子朝夕相处时间最长的时间段了。上一次与孩子朝夕相处比较长时间,可能还是在孩子出生休陪产假的时候。


这个病毒,终于让很多爸爸们“回归家庭”了。“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组织”,在这个时候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只有在这种特别的时期,才能让爸爸们更深刻地理解某些词句和某些情感。


抬头不见低头见。


同一屋檐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妈呢?”


 “来吃饭了。”“来吃饭了!”“来吃饭了!!”“你还吃不吃?!”


“在自己家你为什么喝酒?”


“爸爸,妹妹把我脸抓破了。”


“爸爸,请你不要老打扰我好不好。”这是青少年孩子对爸爸说。


“待会儿我再跟你玩,我在开视频会呢。”这是爸爸对小孩子说。


“嘘,别嚷,别嚷。去别的屋去。”这是视频会议时对小孩子说。


“家里还有多少钱?”


“你们公司还能撑得下去吗?”


“这是护发素,不是洗发水!”


“爸爸,你电脑给我用一下,我们今天要网上上课。”



爸爸们的深度参与,打破了家庭的原有的生态平衡。


度过了初期的试探期、观望期后,很多当惯了领导的爸爸都会经历争夺家庭领导权的阶段:要是我来主导,肯定家里更加井井有条,孩子们会有更好的习惯,这样我就还能兼顾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家庭生态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和孩子建立情感基础就要很长的过程,孩子凭啥听你的。妈妈怎可能随便就把权力给你?


经历的失败的尝试之后,爸爸们的自我定位会逐渐变得更清楚一点:能够做一个合格的“任务负责人”就不错了。比如,先学会把陪孩子玩、买菜等这些任务做好,再暗中观察看看有啥其它领导机会。


爸爸们很想跟孩子亲近,但却不知道怎么亲近。很想告诉孩子们年轻时的经历希望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孩子们却嫌爸爸说教。不能到户外去,帮助整一下电脑、研究点不常见的厨艺已经算是能显示爸爸独特性的机会了。


当然,肯定有一些平时就做的不错的爸爸们,不需要这个“建立关系”期,疫情期间他们就可以跟更多地与孩子一起打游戏、做作业、做运动,还能睡个懒觉。不过,估计达到这个程度的只是少数。


在家工作的爸爸们,可能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带孩子的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阿姨们都不便走动,想来帮忙也帮不了。


这个时候,很多爸爸们才真正明白“打两份工”是什么意思。一份白天,一份晚上;一份线上,一份线下;一份赚钱,一份花钱。


这个时候,爸爸们才真正深刻理解学校、幼儿园的多重作用(妈妈们原来就是知道的)。学校绝对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学校可以让家长可以整个白天都不用看孩子。知识的多少,绝对不是好老师的唯一标准。


当时二胎政策一出,很多爸爸们都是迫不及待地响应。到这个时候,爸爸们才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你本以为两个孩子可以一块儿玩,这样父母就不用操心了。


房子的大小以及功能设计在这个时候更凸显了其重要性。估计经此一疫,很多爸爸重新找到了是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换个大房子,让孩子们有空间玩,让自己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


这这还没提到妈妈们的日常作息:起床,吼老公,做饭…训孩子,顺带训老公…总结性批评,加上殷切的期望,睡觉。


再加上疫情的发展,各种令人郁闷、痛心、气愤的事情。


“我真的想一个人静静。”


疫情过后,我们会不会有一批更加热爱工作的爸爸?如果工作还在的话。



“我想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能挣钱,是因为我热爱工作本身。”


或者是我们会有一批终于认识到了工作并不那么需要自己,从此不再那么拼命的爸爸?


让我们拭目以待。


疫情虽然给我们整个社会按了一次暂停键,但也给很多爸爸和家庭带来了成长的机会。这也算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希望在疫情过后,我们不仅有一批继续热爱工作的爸爸,还能有一批更关心孩子和家庭的爸爸。





推荐阅读:
“组织陪练”的重要性,一定超出你的想象
“组织陪练”服务的产生及与其它专业服务的关系
房晟陶:村上春树教会了我自由泳
房晟陶:将才管战略,帅才管思想+战略
房晟陶:正视“惰怠”才能滋养高质量的“奋斗”


对组织、文化、领导力等议题感兴趣?


敬请关注

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




点击即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