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聊天及讨论的高手,为啥写不出2000字的小文章?

正文字数:3900字


很多人是聊天和讨论的高手,在聊天和讨论时行云流水、妙语连珠,时不时就会显露出一些深刻的感悟和洞察。

 

但奇怪的是,很多聊天和讨论的高手都不愿意甚至有些“惧怕”写文章。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要想把这些感悟和洞察用文字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过去三四年,我一直在坚持写文章,大约每一两周一篇,都是关于“组织”这个领域的。本文就把我写文章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跟读者分享一下,希望对想写点文章的人有所启发。

 

我用文章的字数来分类讨论一下。



第一层次:300字上下


300字上下的“朋友圈长文”还算不上文章:不需要什么严密的结构,顶多分个一二三就行了;发文者既没有责任写得严谨,也没想让别人充分理解,只是想自我表达一下而已。

 

300字上下就是小学三年级作文的要求。

 

这种篇幅,对成年人来说,是属于轻松愉快的“快思考”的范围里的。即使经常写,压力也不是太大。想一想,有人写“朋友圈长文”写到痛苦吗?只可能是发得太多,把别人搞得有点烦了。

 

“慢思考”和“快思考”的概念,来自于丹尼尔·卡尼曼2011年出版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引自亚马逊对此书的内容简介)

 

简单来说,慢思考会给人带来痛苦。人都希望用快思考这种“自动驾驶模式”来处理各种问题,能不启动慢思考就不启动。

 

可以边跑步边做的事,或者边看电视边做的事情,就不会真正启动慢思考。注意,散步时还是可以启动慢思考的,跑步就不行了。

 

经常发300字上下“朋友圈长文”的人,一般都是不错的聊天对象。



第二层次:1000字上下


1000字,在我看来就是“文章”的入门标准。

 

写到1000字,表达一个观点,就会经常有“不适感”了。不适感来自“划分段落”、“确保前后一致”、“不要重复”、“没有错别字”、“考虑到明显的例外”等。

 

如果偶尔写一篇,又是关于熟悉的议题,那还没那么多不适感。但如果经常写,很快就会发现素材不够、观点不明确、文字不准确等,“痛苦感”就会出现了,因为这些都会“启动慢思考”。

 

不过对于读者来说,读1000字上下的文章还普遍没什么不适感,一般人都能在“快思考”的心境下读完。读下来没什么收获也不会有“气愤”。

 

经常写1000字上下的文章,对于“讨论能力”是有帮助的,这些人在讨论中经常能贡献“观点”,而不只是“信息”或“感受”。

 

顺便说一下,高考作文一般就是1000字上下。大部分人在高考这个“文学创作高峰”之后,写作能力就再没进步了所以,能经常写出这种1000字上下的文章已经很有挑战。



第三层次:2000-4000字


2000字,在我看来是个分水岭。

 

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有专业观点的、逻辑比较严谨的文章,是必须“长时间进入慢思考”的。

 


我所说的“文章”,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专业小文章”或“小论文”;用英文来说,就是Essay(短文;论说文;论文)。

 

写这种文章,一般都是“目的性写作”,需要思考why-what-how的闭环。相对来说,1000字的文章可以只思考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就是个结构散漫的流水账,可以“以快思考为主,偶尔启动慢思考”,所以痛苦感不会那么强。

 

对作者来说,写这样的文章“痛苦感”已经很明显:那种“脑仁疼”的感觉。

 

不过,写2000字与写4000字的痛苦感倒是没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烧脑的程度是差不多的,都是阐述“一个”小问题/观点。有的议题略大一点,不知不觉就写到了4000字;有的议题2000多字就差不多了。而且,写4000字不一定比写2000字用时长。还有,大部分4000字左右的文章都可以修剪到2000多字,同时不影响观点的完整性(提醒:有些时候修剪带来的痛苦感比初次创作时更强烈)。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2000-4000字的“小论文”会普遍有“不适感”:内容越不熟悉,写得越乱,不适感就会越强。“不适感”来自于要“短时间开启慢思考”:我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个论点和前面那个是不是有重复?跟我的工作有啥关系?等等。

 

我写过的2000-4000字之间的文章,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这届中年人能否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2400字

《不够“简单”的人,成不了真高管》2400字

《To B使人谦虚,谦虚使人进步》2500字

《缺乏“进攻性”,是HR上不了台阶的普遍原因》2600字

《告别大公司,感恩大公司》2800字

《从团伙到组织的关键是能否有五六个“真高管”》2000字

《没有系统能力和法治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的组织》2000字

《与创始人最近的那一两个关系非常关键》2100字

《卓越的企业能帮助成员实现“金钱自由+情绪自由”》3600字

▴ 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



第四层次:4000-8000字


4000-8000字的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必须进入“慢思考”状态了。这种文章的主题一般都有很多分叉,需要从多个角度论述。另外,这种文章很难一气呵成,也需要查阅一些相关资料。那些2000-4000字的还是可能在状态好的时候一气呵成的;1000字上下的文章是应该一气呵成的,就像高考作文一样。

 

字数多并不代表议题大。我写的这种4000-8000字的文章的时候,选题反而会比2000-4000字文章的议题更“窄”一些,也更“严肃”一些。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下面这些4000-8000字文章的风格。


《高管团队如何Strategizing》 4300字

《高管的核心责任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取得战术突破》4500字

《你的公司有没有2.5个“大才”?》 4800字

《业务战略不清晰,组织工作怎么干?》4800字

《组织发展中一个常见的“恶性循环”,你的公司有吗?》5000字

《组织方法论分层更有效,你用对了吗?》5000字

《如何塑造文化?绝大部分公司都忽视了中三路》6000字

《做好HR一号位需要什么特质?》6200字

《对美好组织的向往》 6200字

35+HR中高管,有必要转型成为“乙方专业人士”吗?》 6800字

▴ 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


这个层次的文章普遍都偏“功能型”、“解决问题型”。读者一般都得拿出专门时间来读,甚至反复读。这就意味着“长时间开启慢思考”,从而给人带来很强的痛苦感。所以,除非这个议题与自己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直接相关,不然很难硬着头皮读下去。如果读了之后没有明显收获,读者就会有一定情绪。

 

当然,也有人写这种篇幅的文章能写得引人入胜,读起来像读武侠小说,没什么痛苦感。要做到这一点,议题要相对大而泛一些。



第五层次:8000-16000字


8000-16000字已经是“文章的上限”。公司内一般很少需要这种文章。一个在管理类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就在8000-15000之间。

 

我原来在龙湖的时候,写过几篇这种文章,比如《龙湖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一文,差不多是15000字左右。我当时写用了前后几个月,包括阅读很多相关书籍(即“文献研究”)。

 

超过16000字以上的已经不能叫“文章”了,也不大适合公众号阅读了。过去这5年间,我也就写过一篇《组织创业及创作-千亿市值的必经之路》,大约25000字,也有很多其他人的输入。听说很多读者是把它打印出来阅读的。

 

超过5万字就是一本书的骨架了;超过10万字就是一本书了(长篇小说一般是10万字以上)。


 

结论和建议


我认为,2000-4000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专业小文章的篇幅:作者通过进入慢思考,把自己深刻的感悟和洞察用文字简洁而系统地表达出来,同时让读者没有太强的痛苦感(读者有一点“不适感”是可以的,很多读者也期待有一点“不适感”)。

 

这样,通过一个人有意识的“痛苦”,促进了一群人的学习。同时,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也可以大大减少“劣质信息过载”。

 

如果你想写这种专业小文章的话,我建议你从这种篇幅的文章开始练习,从每月一篇或每两个月一篇开始。当然,主题一定要足够的小,小到2000-4000字可以清楚但全面的表达。当然,初期从1000-2000字的文章开始练起也是可行的。

 

那么,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第一, 对个人来说,写文章是一种不错的脑力体操。脑子不经常用是会锈住的。我个人认为,经常写文章可以保持思维灵活、延缓头脑衰老。


第二, 写文章可以让自己有意识地进入“慢思考”,找到自己“快思考”中的结构性问题,打通我们底层思维中的卡点,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 专业能力、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影响力也会从根本上提高。很多人缺乏影响力,并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聊天和讨论时都是高手)。“职能高管”及“专业人士”尤其需要这种影响力。我认为,系统化总结提炼是“职能高管”及“专业人士”的基本功。“专业人士”及“职能高管”如果不善于进行慢思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号位及总经理们用快思考愉快地“乱决策”了。



第四, 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回溯性”,不容易“矢口否认”。看看自己一两年前写的东西,还对吗?为什么那时候错了?错的那么厉害,为什么还那么自信呢?所以,写文章还可以提高自我觉察,改进与他人的关系。


第五, 有了“写文章”的体验,就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及提高会议的质量,包括高管团队会议的质量。很多人在开会的时候都是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是“轻脑力活动”:既没有准备高质量的提案,也没有紧跟讨论的进展,还经常把别人带偏。如果你有“写文章”的体验,在会议中,你可以迅速看出哪些人是为了发言而发言,哪些人是根本没做准备,哪些人脑子有点乱。


第六, 对公司来说,“写”的机制会提高决策的质量。亚马逊所提倡的六页纸公文机制,为什么是六页纸?为此,他们还刻意反对PPT。如果有人觉得写文章是个额外的、不合理要求,你可以想想为什么亚马逊会有这个机制。他们是为了自找苦吃吗?我了解的是,不一定非得凑成6页,5-7页都行。5-7页就到了3000-5000字这个范围。小一点的问题,用3000-4000字说明白;大一点的问题,用4000-6000字说明白。

 

本文约3900字。作为读者,读到这,是不是有点“脑仁疼”了?


首席组织官

责编:大圣|插图: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