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裂缝透出光的时候就是你灵力活现的时候

         

“点击关注” 一起更深入探查组织观点

1

前一阵子读完房老师的《高管发展的难点在于“心”与“灵”》才知道原来我是一个如此有“灵力”的高管(害羞脸)。


按图索骥,果不其然我的“灵力”应该是从数十年持之以恒的用脑过度生发出来的,以至于每年的新年愿望都有“天增岁月人增寿,多长头发少长肉”这一条。


显然,随着“灵(龄)力”的开发,多长头发的奢望离我越来越远。


于是乎,管住嘴、迈开腿,进而少长肉就成为了我必须要完成的执念,会在“体力”不支之前被我提上日程。


那么我相信,按照“脑,灵,体,心”和谐发展的规律,总有一天我也会长点心的(不要脸)。



房老师说,要求一个脑力比较发达的人直接学会“走心”是比较有难度的,深以为然,所以可以按照“脑--灵--心”的顺序一路走来。


但是,我也必须说,善于走脑的人,走起灵来也不一定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脑子转得太快一来不好把握住“灵光乍现”的时刻;二来往往用强大的逻辑就压制住了尚在萌芽期的灵感。


那些“脑”和“灵”都很强的人往往是掌握了让“灵光涌现”的方法,从而在脑和灵的正向循环中保持下去,进而对于净化心田再徐徐图之。


无论是乍现还是涌现,想要让光现出来最重要的就是在号称保护,实则保守我们的脑力的铜墙铁壁中找到裂缝,这便是觉知“裂缝”的能力。


2


什么是裂缝?


在我看来,裂缝就是生命给我们的一个信号、一种启示。一道道的裂缝,就是生命给我们的一次次的启示(最近在追《庆余年》,称之为“天启”)。


怎么觉知裂缝出现了?


我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当你有描述不清的情绪时,就是裂缝出现的时候。


因为不清楚,所以裂缝的出现不会是一种很舒服的存在,于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是视而不见,甚至把裂缝糊起来,告诉自己裂缝从来没有出现过,为的只是能够在当下让自己自艾自怜的心安理得一些。


这样做显然让我们错过了本应有的连接自我或关系的机会。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当裂缝出现之后,我们花一些时间跟这种莫名的不舒服在一起,体会到底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


我有一个教练客户,有一次在她老板无理批评她和她的团队之后翻脸了,几度控制未果后准备写信陈词控诉。


于是我邀请她花些时间和勇气再跟她的情绪多呆一会儿再决定行动,从嚎啕大哭到默默流泪,她首先摒弃了在团队面前的坚强和在老板面前的倔强。然后,我听到了她又一次复述事实过程中的愤怒、不解、内疚、着急和委屈,但最后她告诉我她真正的情绪是——失望。


用“哀莫大于心死”形容工作关系有点不合适,但是发现真实情绪之后的她变得异常平静,她告诉我不想为失望的人耗费太多的气力。同时,她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温暖的人,需要温暖也心存温暖,而那份发自内心的温暖给了她疗愈,为她注入了久违的勇气和活力。


在我看来,这就是“灵力”在有觉知和有毅力的裂缝中被开发出来的过程。

3


如果“裂缝”对应的是不知名的“情绪”,那么“光”对应的就是尚未完全开发的“意识”。



前阵子我有点不开心,因为我觉得一个我一直真心对待的人欺骗了我。对方的表里不一、前后差异、自私自利让我非常生气。我把这种气愤归结为价值观不同带来的不可调和的分歧。


往后,生气变成了怀疑,对自己看人眼光和亲密关系的怀疑。于是我更加痛恨那个欺骗我的人,因为我原本单纯的世界观变得复杂了,我无法自控的开始质疑。


再后来,怀疑变成了恐惧,一方面我害怕自己在没有保护下再度受伤,更重要的是,我也害怕自己会从此带上面具,害怕自己终将会变成那个表里不一、前后差异、自私自利的我最讨厌的人。


从裂缝里透过来的这束光无疑不是温暖多情的,也不是光彩夺目的,它甚至是冷峻刺眼的。


它冷峻到不希望有人靠近,刺眼到怕会伤及无辜。


此时,偶尔看着这束光我依然纠结,这种力量到底是“灵力”上的成长还是“心力”上的流失?


又或许,灵力只是为了阻止我心力的继续流失。

4


不断的觉知裂缝,并且允许裂缝中透出光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与情绪匹配的意识的过程,就是脑力与灵力互相修为,共同提升的过程,就是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到“见山还是山”的过程。


山一直在那里,正如裂缝一直都存在。我们看山,山也在看我们;我们找裂缝,裂缝也在找我们。变化的是我们看山的方式,我们与裂缝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连接。连接得越充分,则产生更高的能量、信仰与坚定的爱,即灵力。


“Love tells me I am everything, wisdom tells me I am nothing. Between those two, my life flows.”(Nisargadatta Maharaj)


有什么比生命的灵动更令人期待的呢?!


- End -




芮妮姨

不矫情,不嚣张,也不废话;

有颜值,有气质,也有知识;

参与过从HR到业务,

驰骋过从外资到民营,

历经过从创业到上市;

向往成为美好个人,成就美好组织。



长按二维码 即刻报名咨询

*系列课程第一课《房晟陶:组织创业与创作》是个偏理念和方法论的课程。第二课《如何建立一个人才辈出的“组织系统”》及第三课《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兼顾方法论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