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什么是“真高管”?它是一种人才审美和人才标准


正文字数:3300字


在过去的三年多里,我对“真高管”的理解不断丰富和迭代。本文就把我对什么是真高管的理解与读者分享一下。



- 1 -


真高管是不是就是“胜任的CXO”?比如胜任的CFO/首席财务官,胜任的CMO/首席市场官,胜任的CTO/首席技术官?


我认为这种定义不合适。对于大量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中小公司来说,都没有CXO甚至VP,难道这些公司就都没有“真高管”了吗?


绝对不是。“真高管”不能成为规模、层级、职位名称的别称或者附属品。


首席组织官对于“真高管”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是:那些在所辖领域里,对内可以领导一号位及高管团队,对外可以代表公司竞争力的人。

 

在这种定义下,一个人即使有大公司CXO的职务名称,如果达不到这两条要求,那他/她也不是真高管。同时,那些小公司里面看来稚气未脱的领导团队成员(可能叫总监,甚至就是个经理)也可能是真高管。

 

同时,这种定义也让真高管有了时间、空间的动态性:你过去曾是真高管,但是,在新阶段你可能就不是了(如果你在新阶段已经不能代表公司竞争力);你在这个公司是个真高管,换到另外一个公司可能就不是了。

 

甚至,一个人即使不是一号位的直接下级(比如说是个D-1),只要他/她能够满足上述那两条标准,那他/她至少也是个“准真高管”。这就使得真高管进一步脱离了层级和职位名称的束缚,成为一种人才审美和人才标准。



- 2 -


真高管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


真高管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也不是管理者的升级版“领导者”。


真高管的核心特点是“职责/角色四合一”。


哪四类职责、角色?


用一个公式来说明:真高管=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士+管理者+领导者。


  •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亲自动手做简单重复性的事(操作类职责);

  • 在需要的时候,也要做规划、设计等专业的事(专业技术类职责);

  • 不仅要自己干活,还要带人干活(管理类职责);

  • 不仅是协调管理,还得探索方向(领导类职责)。


从角色角度,打个比喻来说,一个真高管,经常要做工兵、狙击手(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时候又得变成班长(一线管理者:得带人一起干活),也要当连长和指导员(协调目标及行动,发展骨干人才,指导他人带团队,做思想工作),还要当团长(制定目标和战术,提升组织能力,参与战略共谋)。



- 3 -


又操作,又专业技术,又管理,还领导,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要求确实很高。


不过在创业期、快速成长期、二次创业期、变革突围期,以及要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时,要求本来就很高。


也就是说,这种“四合一”的要求是由他们要承担的责任决定的,而不是有谁故意为难他们。


要想干成一些重要的事情,操作、专业技术、管理、领导,这四类事务都是避免不了的。这四类事务是一个事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CHO想帮助公司建立“管理培训生机制”。他/她都要做什么事情呢?


  • 面试就是个操作工作。管理培训生面试的前100次还有点新鲜感。从第100次到第1000次的面试,这个CHO能够不断地重复做好吗?与最初几批管理培训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让大家感受到重视,这些也是重要的操作工作。

  • 确定招聘标准、设计面试评估表、开发面试技巧培训资料、设计招聘流程就是专业技术工作。让招聘经理百度一下,一小时随便设计出一个面试评估表就行了?面试评估表,没有相当的专业功底是设计不出来的。

  • 管理招聘团队、管理外部分供方资源、反复培训业务中高层的面试技巧、每年规划招聘人数等等就是管理工作

  • 影响一号位及高管团队决定引入管理培训生机制、让领导人长期重视参与、在公司困难的时候还能持续坚持这些都是领导工作


上面这四类事务,任何一方面的忽略,都会导致“管理培训生机制”流于形式,最后就退化为一个“校园招聘”,几年后就无疾而终了。


像管理培训生这样的一个不是非常大的事,要想干成,都得“四合一”,更何况其它更大的事。



- 4 -


让一个人什么都干,会不会因为分工不足导致整体效率不高?


有的时候确实效率不高。随着公司业务模式明确性的提高、组织规模的增大,是需要进一步的分工的。


一个真高管就要通过发展组织去沉淀操作能力、专业能力、管理体系,这样,真高管就可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领导”工作了。


但是一旦到了二次创业、变革突围、产品/管理创新的挑战的时候,就绝对不能分得那么细了。比如,如果有些VP说,我手下得有三个总监,还得有一两个专业人士,不然事情怎么推进啊?总监然后会说,我这下面得有三个经理才行,你不能让我直接管一线操作人员啊。


这种范儿,是难以把二次创业、变革突围、产品/管理创新这种事情做成的。


当然,这四个方面绝对不是平均分配的,这四项之间也有一定的“代偿性”。一个高管,可以用自己在某方面的强项去代偿弱项:比如用管理能力代偿操作能力;用专业技术能力代偿管理能力;用领导能力代偿管理能力。



- 5 -


有人会挑战说,这真高管的要求不就成了对“创始人/老板”的要求了吗?


真高管和“创始人/老板”的核心区别在于风险承担程度不一样:创始人/老板要对商业模式、资金、政策风险等这些事情承担更多责任。


除了这些,其它的事情,“真高管”和“创始人/老板”并没有本质区别,创始人/老板也需要“四合一”,真高管也得“四合一”,尤其是在创业期、快速成长期、二次创业期、变革突围期。



- 6 -


真高管主要有两种类型: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有职业经理人能力的事业合伙人。

 

前者略偏职业,后者略偏创业;前者略偏管理,后者略偏领导。

 

注意,都只是“略偏”而已,职业和创业必须兼容;管理和领导必须兼容。

 

没有创业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成不了真高管。没有职业经理人能力的事业合伙人,也逐渐不再是真高管。



- 7 -


真高管成活的前提是:有职业经理人气质的企业家。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气质。


创始人要在三个方面努力,才可以成为“有职业经理人气质的企业家”。这样的“有职业经理人气质的企业家”才能吸引、发展、保留真高管。


第一, 创始人/一号位要尊重职业和专业。如果创始人认为只有当老板才是“上等人”,这种优越感会让真高管敬而远之。

第二, 创始人/一号位对于权力要有自我约束能力。不然,对高管来说,工作环境就会变成“伴君如伴虎”。真高管可不愿意当个奴才或者太监。

第三, 创始人/一号位要有对建立组织的长期坚持。如果只想靠“人才”去成事,会对高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真高管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想用自己的个人能力绑架公司。


创始人在以上这三个方面没有根本问题,这样的创始人/一号位才可能“被领导”。


这样,真高管才可能满足第一个要求:对内可以领导一号位及高管团队。



- 8 -


真高管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风格的不同就来自于这四类职责/角色的配比不同。


有些人强于操作,有些人强于专业技术,有些人强于管理,有些人强于领导。


有不同风格就会有冲突。


那些强于专业的人,就很容易看着那些强于管理的人不顺眼,觉得他们没啥真才实学,靠揣摩领导过活。同理,那些强于管理的人,就会觉得强于专业技术的人幼稚,人际界面不友好。那些强于操作的,看着那些强于管理和领导的人,都觉得他们就是动嘴的剥削者。


冲突的背后也有一个根本原因,对不是你强项的那些事情,你理解其门道,认可其价值吗?


你真的理解和认可管理的价值吗?你真的理解和认可专业技术的价值吗?你真的理解管理和领导的区别,认可它们各自的价值吗?



- 9 -


一个公司,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一个公司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是为风不平浪不静的时候准备的。


即使现在公司是风平浪静,形势一片大好,也必须居安思危,培养那些能够帮助公司克服未来困难和挑战的人才。


一个公司的人才体系的核心、长远目标就是要让“真高管”源源不断地产生。


不然,到了危难时刻,只能是“国难思良将”,悔之晚矣。


最后再总结强调一下。真高管是一种人才审美和人才标准。首席组织官对于“真高管”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是:那些在所辖领域里,对内可以领导一号位及高管团队,对外可以代表公司竞争力的人。真高管的核心特点是“职责/角色四合一”:真高管=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士+管理者+领导者。


注:“真高管”这个词是首席组织官的“原创”。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2018年12月4日的这篇文章里:《从团伙到组织的关键是能否有五六个“真高管”》。一年之后,2019年12月,首席组织官推出了《打造真高管团队》公开课;2020年8月,又推出了3天2晚版权课程《打造真高管团队特训营》,迄今已经开营16期。



首席组织官

责编:大圣 | 插图: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