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正视“惰怠”才能滋养高质量的“奋斗”

      

“点击关注” 一起更深入探查组织观点

本文约2700字,阅读需4-7分钟。


经过了相当“南”的2019年,“惰怠”可能是很多老板/一把手、高管在2020年要面对的内伤。


但是,身经百战的老板/一把手、高管一般都是比较好的演员。从观感上,他们不会体现出“肉眼可见的惰怠”。这种惰怠大都会以“既不惰怠,也不奋斗”的状态呈现。


如果一个组织的的领导层普遍处于这个状态,那也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因为这些高管都不是独立贡献者,会影响很多其他人。


如何对待“惰怠”,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容易把“惰怠”看作是缺乏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的态度问题。实际情况远远比这个更复杂。


奋斗也是个能力问题,而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



换句话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对一个组织来说,当在某些能力维度上遇到瓶颈的时候,惰怠是很容易产生的“肌肉反应”。如果是经过了伤痕累累的努力,也仅仅取得了“惨胜”,甚至仍然是“小败”,大家怎能不产生失望和“惰怠”。


在大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能力不足可以由多方面来代偿。比如,能力不足可以“胆大”补、“赛道/战略/模式”补、“资本”补、“鸡血”补;等等。


当各种“代偿”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的时候,很多人不得不承认,能力不足只能用“能力”补了。可是能力这种事,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很难指数增长。这种现实,对于习惯了顺风顺水的个人及组织来说,容易产生阶段性的“惰怠”。


当然,能力不足仍然还可以“运气”补。这种情况过去也确实出现过(比如开闸放水等)。有了对这种“运气”的暗暗期待之后,“惰怠”又增加了一丝合理性。


以上说的是一个组织的情况。对个人来说,是否“惰怠”更是与能力密切相关。


每个人的能力、精力、体力都是不一样的。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每周工作100小时(包括各种应酬),但如果人过中年还是这么拼,可能那就是走在作死的路上了。

  

即使能力、精力、体力上没有障碍,奋斗也还需要“充分的理由”,这是正视“惰怠”第二个方面。心甘情愿的奋斗是装不出来的。即使白天能瞒得了别人,晚上也是骗不了自己的。


影响我们找到“充分的理由”的因素有多种。比如,与老板/一把手的关系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们奋斗的愿望。如果与老板/一把手的关系缺乏信任和默契,在行为上就会体现出惰怠。当然,与其他高管之间的关系质量也会有很大影响。


还有,如果之前的奋斗动力主要来自“负面愿景”(比如,不好好干就还不上房贷了),当这种“负面愿景”的压力消失之后(比如,房贷也还完了),“正面愿景”又不足够的时候,奋斗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试问,有多少组织能够为成员提供有质量的“正面愿景”呢?你的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能为成员提供方向感、意义感和兴奋感吗?这里所说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指的不是纸面上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也不是指领导人个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而是成员认同的、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很多领导人个人都有令人尊重的使命、愿景。但是,不管这个使命、愿景多么令人尊重,没有人会愿意为别人的使命和愿景去奋斗。这是我们在看待自己的“惰怠”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认识的。


注意,“目标和战略”本身无法成为充分的理由,尤其是当一个人亲身体会过“目标和战略”在一个不利的大环境下的无力和无用之后。实际上,只有到了这种时候,老板/一把手、高管们才认识到,过去引以为豪“目标和战略”只是欲望、机会、运气而已。这种幻灭感会进一步加深惰怠。


当“充分的理由”难以找到的时候,凭借责任心和上进心能够有一个“忙碌而勤奋的日常”已经不错了。


我们还必须要认识到第三点:每个人都会有惰怠,只是表现的阶段、领域、方式不同。


一个在工作上高瞻远瞩、精益求精、不断自我超越的人,回到家里可能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家务、对双亲的身体健康等不闻不问。这些就不是惰怠吗?



领导者通过战术上的勤奋来规避战略上的惰怠,也是会经常发生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遇到家庭、健康问题。这些情况也会带来阶段性的惰怠。


只有高管会惰怠嘛?老板/一把手就不会惰怠了吗?绝对不是。


很多老板/一把手的能力、精力、体力也遇到了瓶颈。加上个人财富上早已实现了自由,又找不到真正的“正面愿景”,在这种情况下,惰怠也是他们的正常心理反应。


另外,很多组织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过去多年老板/一把手惰怠的结果,比如不投资于技术创新、长期忽视组织能力建设、只用人不发展人,等等。高层的奋斗也代偿不了老板/一把手过去多年的惰怠。


以上这三点强调了“惰怠”绝对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能力不足(包括能力发展任重道远)、缺乏能够说服内心的理由、阶段性的人生挑战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惰怠”的原因。


另外,我还得更广义地谈一谈“惰怠”的问题。


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惰怠”都不是能力、使命愿景价值观、人生阶段性挑战的问题。很多人的“惰怠”都不是自己选择的,能够不惰怠首先是个幸运。


比如,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健全的生理和心理、聪明的大脑、富足的物质条件。有些人认为自己天生注定就是要来改变世界的,所以他们身上一直散发着奋斗的光芒。如果你是这样一种人,那么你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你生活在阳光里,不要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阳光的。


很多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幸运。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太复杂,远远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我的父母都不爱我呢)、恐惧(比如,人对人为什么这么冷酷)、无助,甚至有些憎恨。


于是他们在很早就已经被迫选择了“惰怠”。人生目的只敢定位为是生存,而不是繁盛。


他们中的一部分,即使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但在别人眼里看来仍然是惰殆的而且是徒劳的。很多奋斗机会都是被结构性地消除了。比如,有人是在升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出局,失去了努力奋斗的机会。然后,在一些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捅破的天花板。杨绛先生曾写过一句话:“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会逐渐成了默认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奋斗。


所以,还有机会严肃地探讨“惰怠”问题的人,绝对是人群中幸运的少数。


读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叹人生之唏嘘。确实,人生不仅仅是光明及快乐,人的能力有局限,人的力量也很渺小。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会正视“惰怠”,正视人的局限与渺小,而不是简单地给自己及他人戴上个“态度问题”的帽子。


我们对人的假设不应该是永远奋斗的“精英”,而应该是偶尔惰怠的“平凡人”。我们需要更多能够正视“惰怠”的组织。如果我们的组织只能允许踌躇满志和高歌猛进,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组织?好的组织不正是要给个人以赋能、帮助“惰怠者”找到意义感吗?


优秀的企业,美好的组织,一定要有能力正视人的局限和渺小。这不是对“惰怠”的辩护,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包容。只有正视“惰怠”,才能滋养高质量的“奋斗”。





推荐阅读:
房晟陶:怎样才能真正“认识到”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重要性?
房晟陶:一群各有毛病的“人”,有可能建立“美好组织”吗?
困难时期,美好组织还值得向往吗?
房晟陶:组织类工作的闭环
房晟陶: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开门7件事”
房晟陶:要产生德才兼备的将才,必须既要、也要、还要
房晟陶:最卓越的高管团队,善于在真理处相遇



对组织、文化、领导力等议题感兴趣?


敬请关注

首席组织官系列课程




点击即刻报名